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《无声的中国》一文中写道:“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、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,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天窗了。”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,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 拆屋效应”。
拆屋效应在日常生活的谈判中应用非常广泛。
例子一“砍价”:卖家先说一个价格,这个价格一般会高于最终的售卖价格,甚至是成本价的好几倍,说出来就是让你砍的。而买家一开始可以提一个低于你预期的价格,然后双方再一点点谈判,一个往下降,一个往上涨,这已经是大家默认的一个规则,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代表你不想卖我不想买,只是一种谈判的策略罢了。更重要的是什么呢,双方都会非常满意,卖家会觉得,最起码最终的成交价不是一开始说的那么低,一直在慢慢涨,而买家呢也觉得自己赚到了,能砍一点是一点嘛。
例子二“借钱”:有个朋友先问你借钱,他一开始说自己需要1万块钱,尽管你们关系不错,你很信任他,但心里可能还是会犹豫。当你还不知道是否要拒绝又或者该怎么拒绝的时候,他说,他也知道你的难处,希望你可以借他2000块,其他的他自己想办法。这个时候你可能二话没说就借了,而且之后还会有种莫名的愧疚,觉得自己没尽到一个朋友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