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娱乐网站

刘晗法律思维30讲第30讲“法律的未来:人工智能会取代法律人吗”文字版

到了这一讲,法律的思维模型和法律的过去我都给你讲完了。最后一节课,我想和你讨论的,是法律的未来。

这两年,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的消息,人工智能正在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,法律行业也是一样。我本人就参与了科技部的一个项目,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协助法院审案。而在国外,各种创新更多。

2016年,英国《卫报》报道,伦敦大学学院研发的“人工智能法官”对于欧洲人权法院的584件案子作了模拟判决。其中,有79%的判决与法院的最终判决相同。2016年底,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也推出了智能研判系统“睿法官”,为法官提供办案规范和量刑分析等精准信息。

同样是在2016年,IBM设计的机器人律师ROSS就被美国知名律所雇用,处理相关法律问题,这台机器可以通读法律、收集证据、作出推论以及给出基于证据的高度相关性答案。我们国家现在也有类似的人工智能法律咨询业务,比如法狗狗和法小淘。

2018年,以色列的一个法律科技创业公司LawGeex做了个实验,让人工智能和20位拥有数十年公司法和合同审查经验的美国顶尖律师,共同审查五个保密协议里的30个法律问题。结果让人大跌眼镜,人类律师的平均准确率是85%,人工智能则是94%;在用时方面,人类律师用了一个半小时,人工智能用了不到半分钟。

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人工智能似乎在逐渐蚕食法律人的地盘。

那问题就来了,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法律人吗?

我的判断是,能取代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

机器的确能取代那些简单、重复和流程式的工作,但是对于那些需要综合判断力的的工作,是暂时无法取代的。

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律师

我们先从律师说起。

法学院的毕业生到了律所工作,第一年基本上都在做法律检索,就是从数据库里面找到法律依据。这类工作没有太多技术含量,特别消耗时间精力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,轻而易举地完成。

同样,律师经常要审查大量合同,这类工作人工智能做起来也是更加得心应手。

而且,关于案件结果的预测,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以往类似案例进行分析,在短时间内给出比较靠谱的结果。这样,好多案情不那么复杂的官司都不用打了。

还有就是起草法律文书。比如租个房子、签个合同,或者一些简单的商业交易协议,都可以通过智能软件批量生产。

你看,这些初级律师和律师助理的日常工作是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。新技术能够极大提升律师们的工作效率,免去大量流程性的工作,让他们更自由。所以,律师们不但不会反对机器人抢饭碗,反而还是欢迎的。

那有哪些工作是不能被取代的呢?

其实就是资深律师所具备的核心技能,也就是“既同情又超脱”的品性。

什么意思呢?

就是说,好的律师既能对当事人的痛苦和诉求感同身受,又能冷静客观地帮他解决法律问题。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,是首先要赢得客户信任。

说白了,律师所提供的法律服务,是一种经济学上的“信任产品”。因为法律这东西太专业,客户事先很难判断律师的质量,一切都是私人订制,靠的就是客户对某个律师的信任。所以,赢得客户的信任,才是律师的最大本钱。

其次,客户找你来帮忙,可不只是让你检索法律,预测结果,而是要帮他总结规则,设计法律策略,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
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想上市,来找律师,那可不是说写一套法律文件就够了。更重要的问题是要帮助管理者分析在哪里上市。是内地、香港还是纽约?这就要根据企业的特殊情况,以及管理层的想法,去帮他判断各地法律制度的利弊等等。

而且,如果客户知道自己要什么,为他找个法律依据还是很简单的。大多数时候,客户往往是定义不出自己真正的诉求是什么的,所以,好的律师恰恰是要帮客户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。

你看,如何跟客户有效沟通,了解客户的痛点,然后选择相关的法律策略就很重要。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为了保证客户听得懂相关的法律策略,律师还得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。而这一切,才是成功律师的心法。要知道,好律师的工作核心是连接法律与人。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帮助律师研究法律,但很难帮律师搞清楚人。所以,2018年,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有篇文章就说:“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律师,但会提升律师的能力。”

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法官

讲完了律师,我们再说说法官。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法官呢?

其实,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设想过了。

1955年,美国科幻作家莱利就有篇小说,名字叫《赛博和霍姆斯》。在这篇小说里,名叫赛博的机器人法官比人类更理性、更高效,更加严格依法判案,不犯错误,甚至不受情感和偏见影响,客观中立无偏私,比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霍姆斯大法官还厉害。

直到今天,我们很多人的想象,跟1955年莱利的虚构都没啥区别。

但我还是要问,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法官吗?

其实,道理是一样的,人工智能只能取代法官审判中的事务性工作。

比如,检索法条和案例,在大量重复的简单案件中,依据法条作出判决,甚至一键生成判决书。

再比如,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取代法庭里的书记员,来对庭审做记录,又快又准。像我们国家的科大讯飞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,很多法院也在用。

再比如,我们国家的法院正在探索用App完成立案、证据提交等工作,像上海高院开发的“206系统”,这是一个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,它就可以通过App来完成刑事案件中证据收集和录入的标准化工作,这样就能防止冤假错案。

甚至,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法官量刑。美国很多州的法院已经这么做了,例如威斯康星州。我们国家的华宇、元典公司也开发了类似的系统。

你看,这些事务性工作一旦被人工智能取代,就可以直接解决各国最头疼的案多人少问题。那法官不能被取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?

三个字,判断力。

我们的课程一再跟你讲,顶级法律人的核心思维,就是在事实不清、规则模糊的疑难案件里,进行权衡变通,选择适合的规则,并且考虑社会后果和长远影响,甚至有时候要突破规则,寻找例外。这些复杂的事情,不是只精通逻辑计算的机器人能做的。

就拿曾经跟你说过的西红柿案来说吧。你应该还记得,当时,双方律师查遍了法条、案例甚至词典来辩论。现在,机器人完全能帮你查得更好,把所有案例和所有词典里关于蔬菜和水果的定义,都找出来。

但是核心的问题仍然没解决,它判断不了该不该在法律里,把西红柿算成水果。

而且,更疑难的案件会涉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,远远超出法律的范围,即便机器人再懂法律,也很难判断。

比如在同性婚姻案里,根本的问题是,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允许同性结婚?你看,这样的问题,需要有经验、有判断力的法律人来回答。机器人可能未必适合做这种最终极的价值判熙。

所以,霍姆斯大法官就曾经就说过:“法律的生命是经验,而不是逻辑。”

那你会问了,如果有一天,机器人获得了和人一样的判断力呢?

答案很简单,到那个时候,问题就不是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法律人了,而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全人类。

法律行业特殊的原因

当然,我还想再补充一点,我之所以说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法律人,还有法律行业特殊的原因。

首先,法律的运作,需要法官这个活生生的人来操控整个法律程序,塑造公正的观感。我们在“凡事讲程序”那一讲跟你说过,程序的价值还在于疏导和宣泄当事人的情绪,加深他们对判决的认同。人工智能可能就无法承担这个效果。

其次,人工智能引入裁判,有时候恰恰会影响公正的观感。

比如说威斯康星州用的那个智能系统后来就被人证明,歧视黑人,里面的图像识别系统会把黑人识别成大猩猩,而且,如果是黑人罪犯,会被标记出来,是具有高犯罪概率的。

2017年,这个州有个案子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法院判了一个男性6年监禁,量刑的时候就用了人工智能系统。这个人就上诉,说法院用的这个系统代码完全不公开,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极度可疑,因此,法院没有按照正当程序来量刑。并且,算法里是依据了性别因素,来评估罪犯的社会危险性,这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。虽然州的最高法院驳回了上诉,但是法院也说,法官用这种系统要更谨慎。

后来,有人还问过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,说你是否能够预见到未来机器人来参与判案?罗伯茨说:“现在已经在用了,而且正在给司法部门怎么做事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”

你看,用算法来判案,可能会加重司法系统黑箱操作的形象,有损司法公信力。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,对于普通人来说,可是比法律技术更难解释清楚的,它没有可解释性。

所以说,人工智能运用到法律领域,所面临的法律障碍,远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。这条路,还很长。

本讲小结

好了,总结一下。机器人或许永远无法取代法律人,除非机器人能够取代人本身。

讲到这里,30节的法律思维课就告一段落了。我非常感谢你加入这门课程,希望你能从中有所收获。

【来源:刘晗法律思维30讲。yufeiye.com(雨飞叶)编辑】

看完该文章有什么感受?
赞(0) 打赏
转载请注明出处:yufeiye.com » 刘晗法律思维30讲第30讲“法律的未来:人工智能会取代法律人吗”文字版

评论 抢沙发

理智防人:耳听可能假,眼见未必实。
安全拒绝:我要想清楚,明天答复你。

网站建设与资源变现学习娱乐找资源教程

赏!!!

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