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索寓言中有个《狐狸与葡萄》的故事,说的是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的葡萄,它接二连三地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。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,就是累死也还是吃不到那高高的葡萄。于是,狐狸故意说:”反正这葡萄是酸的。”这样,狐狸也就”心安理得”地走开,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。
这篇寓言的本意,是讽刺某些善于找借口自欺欺人,以求心理平衡的人。
不过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“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”,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,伊索看到的只有前者。有人认为这个狐狸特别聪明,“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”虽然有找借口之嫌,却平衡了自己的心理,起到了自我保护作用。人们不是也有这种心理吗?比如,打碎了精美的花瓶,你不妨说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;家中被贼偷了,你不妨说“财去人安”,或者说是“破财消灾”。这样的自我安慰,不是比气得吐血、气得血压升高要好得多吗?
后来,人们就把努力想得到某样东西却得不到,最后故意说那样东西不好的情况称为“酸葡萄效应”(或直接解析为“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”)。
有人做过实验,把一条狗捆起来,在两尺外放上一块香喷喷的牛肉,狗想过去吃,可是够不着,气得暴跳如雷、心跳加速、血压升高。此时,让另一条狗过来把这块牛肉从容地吃掉,而捆着的狗因为生气加上嫉妒,血压升得更高,差点丢了小命。
还有一个实验,把狒狒王用铁笼子罩起来。狒狒王是享有很多特权的,凡是母狒狒都是它的妻子,凡是好吃的东西都得让它先吃。现在狒狒王被罩了起来,笼子外的美味尽被群狒享用,它越想越生气,恨得咬牙切齿,以头撞击铁笼。这样的实验每天做一次,一年之后,狒狒王因情绪激动得癌症而死。
倘若那条狗和狒狒王能够明白“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”进行自我安慰,以求心理平衡,那结局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。由此可见,伊索笔下的那个狐狸实在是有些聪明、可爱了!
源自鲁迅先生发表的《阿Q正传》,中国的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——精神胜利法,与酸葡萄效应类似。
寓言中的狐狸遇到”挫折”或”心理压力”时,采取了一种”歪曲事实”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”心理平衡”。无可否认,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,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,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,以免走向极端。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,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,使心理得以平衡,就有其实际意义,即”合理化”的酸葡萄效应。当然,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,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,解决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