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十年前,作为“温岭中学神女事件”的受害主角王晶晶(后改名为王胜男),她曾遭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校园霸凌,被无数人指指点点。
后来,她走上访谈节目《和陌生人说话》,讲述这些年的心境。
由“玩笑”变成“造谣”再变成“迫害”
事情要从一个茶杯说起。
2008年,王晶晶刚升入高中。一个课间,有个男生和同学打闹时打碎了王晶晶的茶杯,一旁的同桌开了句玩笑说“她的杯子值300万呢”。
没想到,这事被人发到了贴吧,被造谣成了她自称杯子要300万。
就这一句话,让王晶晶遭受了长达10年的精神冷暴力。
一时间,帖子引来无数人围观,她被人封为“神女”:
一个神奇的女子,自称茶杯三百万,父母年收入几亿,小学就整容,男朋友成群,却貌如凤姐,衣着老土,用老人机,真是神一样奇葩的女子,简称神女。
从此她成为全校的公敌,被所有人群嘲,甚至连外校的人都跑到校门口来围观。
有次放学,她走在路上,一个不认识的学姐上来就连着扇了她十几个耳光。
她想反击,对方却贼喊捉贼地大声喊道:“神女打人了!快来看!”
还有一次,有个网友假装对她有好感,骗取了她的私密照,转头就发在贴吧上。
最终,在各种坏人的迫害下,原本在班级排名前五的王晶晶患上了抑郁症,成绩一落千丈,选择了退学……
但这些人并没有就此放过她……
在她最绝望的时候,有人打着交朋友的幌子,骗王晶晶出来逛街,然后偷拍直播会面过程,还说“当卧底太不容易”,自认为做了不起的事。
得知她自杀未遂,又有人在贴吧上嘲讽:“自杀几次了,太老套了”,反过来指责她炒作。
她在知乎上发文讲述自己的经历,当年的扇耳光女生不仅没有道歉,还发信质问。
我不禁打了个寒颤,因为我发现这些伤害过王晶晶的人,良心真的不会痛。
为什么他们能心安理得地迫害别人,事后也没有丝毫的愧疚?为什么王晶晶身边知道真相的同学们,对她的痛苦视若无睹?
这些问题,我在一本名为《冷暴力》的书中找到了答案。
这是一本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,作者是世界冷暴力研究与预防领域先驱,知名心理学家伊里戈扬。
在这本书中,她第一次提出了“精神虐待”的概念,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了这种伤人不见血,却又广泛存在的伤害。
他们(它们)从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残忍
面对校园冷暴力,很多人会狡辩称孩子不知善恶,等他们踏入社会,就会变成善良的人。
错,大错特错!
在《冷暴力》中,伊里戈扬告诉我们,精神虐待者并不是不识好歹,相反,他们非常明白所谓的“道德”,并能熟练地加以利用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:
开学典礼,当你开心地穿着新买的裙子来到礼堂,却听到周边传来窸(xī)窸窣(sū)窣的声音。
你转过头去,发现某一撮(cuō)同学正有意无意地瞥向你,捂着嘴笑。
那些声音虽然很小,但是他们会保证让你听到其中的重点:骚货、不知羞耻、丑人多作怪……
他们还会把这些刺耳的词安在某个发育较早的女生、留着长发的女生、嗓音尖细的女生身上。
类似行为,在网上有个专门的名词,叫“荡妇羞辱”。
你会发现,骂人者不仅意识不到自己有错,相反借机把自己美化成了“自重”的人。
《冷暴力》中就提到:
精神虐待者很熟悉社会生活的法则与规范,也习惯对其进行歪曲以求对自己有利。
这些使用荡妇羞辱的人,正是利用了他们熟知的那套陈旧观念:化浓妆、穿得少等行为是不对的。
在激起被虐待者羞耻感的同时,他们将自己塑造成了“正经人”。
但真正驱动他们去羞辱别人的其实是内心的“嫉妒”。
伊里戈扬还发现,在攻击之后,施虐者总有办法表现得堂堂正正,展示高道德标准和智慧。
这就是为什么,明明是他们伤害了你,最后却弄的你像是坏人,才是应该道歉的那个人一样。
伊里戈扬非常直白地告诉读者:伤害别人就是施虐者存在的方式:
施虐者没有真正的主体意识,因此自认不必负责。
他心里没有别人,也没有自我。
……
牺牲他人,转嫁痛苦,可以使他们获得自信和自尊。
也就是说,施虐者们是为了自己的满足和快乐才故意去中伤他人,没有任何精神负担。
一个遭受过校园冷暴力的朋友曾苦笑着跟我说,毕业这么多年,她还会不时去翻看当年那些疯狂伤害她的人的微博。
看着他们为凌晨在寒风中的环卫工人点赞,指责高铁霸座者,晒爱心公益林,看着他们升学、毕业、工作、恋爱……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
为什么他们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生活,自己却从此变得内向胆小,留下了永久阴影?
我们经常会一起感叹,当年的那些小牲口都去哪了?
他们只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,“无忧无虑”地长大了。
为什么欺负你?没有为什么!
直到数年以后,很多曾经遭受冷暴力的人依然会问:我究竟做错了什么,他们要这样对待我?
但伊里戈扬在书中说,没有为什么,他们只是想要伤害别人,并不在乎原因也不在乎是谁。
我那个遭遇过冷暴力的朋友回想很久,只记得霸凌是从她说的一句话开始的。
那是节体育课,老师让大家自由活动,小J非要拽着同桌小P一起跑步。
她在旁边说了句:“为什么非得听她的,不想跑就不跑呗。”
没想到,从此小J就和她结了仇,联合所有的好朋友攻击她。
上课时,坐在后面的人会一直踢她的凳子,用写满脏话的小纸团砸她,编造她殴打亲生妹妹的谣言,趁她不在把她的书包扔到垃圾房……
他们的势力很大,很快全年级的人都不理她了。
初中三年,她没有参加过一次集体活动,因为他们会模仿她的一举一动,在一旁喝倒采。
有一次,她实在受不了,当面质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,但他们只是很轻蔑的笑着回答说:没有为什么,就是看你不顺眼。
对施虐者而言,受虐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都是可以替换的物品,正好在对或错的时间出现,犯下引诱自己的错误,有时则只是错在把一切看得太清楚。
在施虐者的眼中,受虐者甚至不是“人”,只是一个发泄的对象。
在《和陌生人说话》中,王晶晶讲述周围人对自己的霸凌行为时,主持人陈晓楠用一个词总结了她在那些人心中的形象:只是一个符号。
这个“符号”,往往会以“绰号”的形式表现出来,比如王晶晶的“神女”。
在一些大人和老师看来,同学之间取外号是很正常的,但实际上,很多难听的绰号可不只是玩笑,背后常常暗藏着校园冷暴力。
苏联老电影《丑八怪》里,12岁小女孩莲娜上学的第一天,就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,大家都叫她“丑八怪”。
刚开始时,她还不以为意,觉得他们只不过是开开玩笑。
可不久她就发现,事实并非如此。
他们嘲笑她的长相、她的穿着,还有她寒酸的爷爷。
所有人中,只有同学吉玛维护自己。
为了报答吉玛,她顶下了他向老师告密的“罪名”,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叛徒。
大家把所有的错都归咎在了莲娜的身上。
他们抢来她的连衣裙,套在草人身上放火烧,叫嚣着要“烧死”丑八怪。
最后,连吉玛都成为了欺凌莲娜的团体中的一员。
虽然是儿童电影,这部片子却将现实儿童的残忍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《中国教育发展报告(2017)》中提到,有将近一半的北京中小学生都有过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。
这其中,不知又有多少孩子遭受过冷暴力的摧残。
别以为只有孩子才会如此不可理喻,事实上,所有的精神虐待者都是如此。
受虐者之所以遭到虐待,是因为被施虐者选中并成为替罪羊,必须为所有不好的事负责。
没有旁观者,只有帮凶
当霸凌发生时,旁观的人常常抱着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、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”的想法,在一旁看热闹,甚至成为施虐者的附庸。
前段时间,有部很火的日剧《三年A班:从现在起,大家都是人质》。
游泳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女生景山澪奈,因为被污蔑服用兴奋剂,在学校遭受了冷暴力,网络上被众人围攻,最终跳楼自杀。
澪奈的死不是一人造成的,此前有人被蛊惑拍摄假视频,有人在网上散播谣言,有人当面奚落取笑她。
但面对老师的质问:“为什么不关心景山,你们不是同学吗?”所有的人都在撇清关系。
有的甚至还说,“听说她拿着赞助商大笔的钱挥金如土”、“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丑闻吧”、“景山的异性关系也很混乱吧,运动员的性欲肯定很强”。
人们的心理往往会有一种误区,心理学上称之为“公平世界谬误”。
世界是完全公平的,灾难从不无故降临到人头上,因此受到伤害一定是因为受害人本身有错。
这种主观的错误心理,只是那些以成为帮凶的“旁观都”与施虐者在坑害别人时的借口而已。
还有一种伪善,叫“言论自由”。
伊里戈扬在《冷暴力》的序言中写道:
我们不会在乎显得软弱无能的受虐者,并且在尊重他人自由的伪善氛围中,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视若无睹。
当冷暴力发生,旁观者会努力的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,在团体中维持着一切都很好很正常的氛围,美名其曰:这是他们双方的事,与自己无关。
实际上,正是这种氛围在使受虐者感到痛苦。
日剧《胜者即是正义》的番外篇里,古美门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欺凌:
欺凌的本质是更恐怖的东西。
那不只存在于教室里,也存在于办公室,公司,家庭里,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。
我们平时不得不察言观色,随波逐流,多数派自然地被认为是正义,意见相悖的就会被排挤。
欺凌的本质是,气氛!
每一个人的冷漠和排挤,甚至不经意的哄笑,都会成为恐怖气氛的一部分,对被欺凌的人造成伤害。
在欺凌中,没有旁观者,只有帮凶。
《冷暴力》的作者在一开头就坚定地站在了受虐者的立场,因为在每一场冷暴力中他们是唯一感到痛苦的人。
施虐者不仅不会悔恨,甚至感到快乐,旁观者为了逃避愧疚感,寻找各种伪善的借口。
很多时候我们小瞧了人类的恶,这本书把人的黑暗和脆弱毫无保留地摆在我们面前,让我们对号入座,审视过往。
就像主持人陈晓楠采访王晶晶时说的:“每个人在这把火里都没添太多的柴,但你的房子已经烧掉了。”【来源:书单(BookSelection)